市媒聚焦丨抓发展促经济静海以高质量项目引领高质量发展
北京协和医院天津分院一期项目即将竣工、驻京招商指挥部揭牌成立……静海全力推进“十项行动”落地落实,扎实抓好重大项目建设,推动优势产业提质、新兴产业培育,激扬高质量发展新动能。
近日,记者专访静海区委书记刘春雷,畅谈静海2023年发展重点和举措。
刘春雷表示:“静海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市‘十项行动’部署上来,以产业链招商为牵引,健全‘1+25’招商体系,在全国重点地区成立驻外招商机构,重点加强对北京、长三角、珠三角的招商力度,力争全年实际到位资金150亿元以上,高新企业占比超50%,推动120个投资5000万以上重点项目加快建设。”
项目精、产业新、动能足。今年以来,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、生物医药、装配式建筑等9大产业链,静海市外内资到位项目76个,市外内资到位13.67亿元。其中,制造业项目53个,占市外内资到位22.24%。
刘春雷说:“静海将持续做好‘延’与‘新’两篇文章。一方面,不断推进优势产业提质升级,大力实施延链、补链、强链工程,对焊管、自行车等优势产业进行技术改造、产品创新,加快建设智能产业园与大邱庄‘智造谷’,努力培育百亿、千亿级产业集群,以及一批单项冠军和‘专精特新’企业。另一方面,以智能制造、汽车研发、循环经济为重点,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,推动八方电气、海纳创为等项目加速建设,广联航空、赛德生物等20个优质制造业项目尽快投产。”
在静海,天津健康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聚集了北京协和医院天津分院、协和博精、康宁津园等一系列优势医养项目以及知名高校教育资源,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大健康产业集群加速构建。
刘春雷表示:“静海将重点围绕中西医‘双航母’医疗集群,加快引进总部企业、创新团队等资源,着力建设中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天津基地,依托省部共建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,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,构筑起康养项目投资兴业发展高地。”
在引进培育优质项目的同时,静海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“一号改革工程”。刘春雷说:“静海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、目标导向、效果导向,深入推进‘放管服’改革,全面落实承诺办理、‘容缺受理’机制,开辟重点产业项目绿色通道,推行‘拿地即开工、拿地即交证’等便企惠企举措。深化‘综合窗口’改革,建立753个政务服务事项前台综合受理、后台集成服务的审批模式,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率。深化用地、用水、用能、纳税、金融等精准服务,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公平有序发展,使静海成为近悦远来的投资兴业沃土。”
着眼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,静海如何加强产业对接协作,更好融入、支持、服务重大国家战略实施?
刘春雷说:“静海将用好区位资源优势,积极服务、精准对接,重点引进与产业功能相适配的总部型企业,加速优质资源集聚发展。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契机,做大做强驻京招商指挥部,引进超亿元北京项目10个,实现到位资金35亿元以上。促进津静市域(郊)铁路首开段具备车辆联试条件,加快启动津静市域(郊)铁路二期项目,打造‘轨道上的京津冀’。”
一年之计在于春,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也在静海铺展开来。今年,静海将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,针对夯实农业发展基础、做优现代都市农业、加快推进村强民富、提升现代生活水平、推动脱贫振兴衔接5项目标,实施深化科技创新、实施种业振兴等16项重点工程,努力建设高标准农田2.56万亩,粮食播面和产量分别稳定在100万亩、30万吨以上,支持奥群创新基地发展,推进智能农业研究院建设,加快建设独流老醋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,促进王口炒货、台头西瓜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。
新的征程,新的起点。刘春雷说:“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,也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静海的关键之年,静海将抓牢历史主动,坚定干、加力干、扎实干、高效干、同心干,抢抓经济、力促发展,在全区掀起新一轮发展热潮,推动全市‘十项行动’落地见效,以实干实绩、真功硬功推进项目高质量建设,以静海之为服务天津大局。”

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版权声明:本文由天津厂房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,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-0123-021 或 13391219793